刘伯温之死,为什么朱元璋不肯放过他

原创   烧饼歌(作)   图已处理(译)   2020-11-22 07:52:42

刘邦和张良的关系可比朱元璋和刘基的关系铁得多了,根本没有可比性啊。朱元璋称赞刘基是吾之子房,可是他也在汪广洋的封伯诰词中说“剸繁治剧,屡献忠谋,比之子房、孔明。”没错,这个汪广洋就是被刘伯温diss说不配为相的三人之一。可见,朱元璋心目中的子房并不只刘伯温一个人。

在朱元璋的人才队伍中,并没有真正的子房。不是因为别人水平低,而是朱元璋自己就是顶级的谋士,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,这一点和刘邦不太一样。明史刘基传中说朱元璋曾向刘基问征讨陈友谅和张士诚的策略,刘基说先攻下陈友谅。看起来朱元璋好像是听从了他的计策,但是朱元璋传中并不是这么说的。必须把太祖本纪的评语贴出来!帝天授智勇,统一方夏,纬武经文,为汉、唐、宋诸君所未及。当其肇造之初,能沉几观变,次第经略,绰有成算。

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,曰:“朕遭时丧乱,初起乡土,本图自全。及渡江以来,观群雄所为,徒为生民之患,而张士诚、陈友谅尤为巨蠹。士诚恃富,友谅恃强,朕独无所恃。惟不嗜杀人,布信义,行节俭,与卿等同心共济。初与二寇相持,士诚尤逼近。或谓宜先击之。朕以友谅志骄,士诚器小,志骄则好生事,器小则无远圆,故先攻友谅。鄱阳之役,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。

向使先攻士诚,浙西负固坚守,友谅必空国而来,吾腹背受敌矣。二寇既除,北定中原,所以先山东、次河洛,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、陇者,盖扩廓帖木儿、李思齐、张思道皆百战之余,未肯遽下,急之则并力一隅,猝未易定,故出其不意,反旆而北。燕都既举,然后西征。张、李望绝势穷,不战而克,然扩廓犹力抗不屈。向令未下燕都,骤与角力,胜负未可知也。”帝之雄才大略,料敌制胜,率类此。故能戡定祸乱,以有天下。语云“天道后起者胜”,岂偶然哉。此处完全没提刘伯温一个字。

当然也可以怀疑是朱元璋“盗窃”了刘伯温的思想,不过明史和明太祖实录中多处记载,朱元璋带兵打天下常常是自己运筹帷幄。朱元璋评价刘伯温有一句话“卿能言之,朕能审而用之”,对于刘伯温的建议,朱元璋是要过滤一下的。所以有朱元璋不听刘伯温谏言,执意要征安丰一事。虽然朱元璋后来对刘伯温说自己后悔没有用他的计策,但是这都是事后总结了。

什么时候刘邦说后悔不用张良的计策了?朱元璋本人就是雄才大略的主,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名单上也可以看出来,文臣谋士是寥寥无几,绝大多数都是军功赫赫的战将。所以,刘伯温在朱元璋人才队伍中的地位无法和张良相提并论。朱元璋称帝后对有从龙之功的文臣武将安排位置,刘伯温的待遇并不好。洪武三年时,朱元璋对从群臣论功行赏,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。公侯是同一日封的,刘伯温的诚意伯是后来加封的。刘伯温做过太史令、御史中丞,他所点评的不堪为相的杨宪、汪广洋、胡惟庸后来都官至宰相。不知道朱元璋是不是和刘伯温有仇。End

刘伯温传中说他嫉恶如仇、与物多忤,想来这个人的人缘不会太好。刘伯温在洪武四年就告老还乡了,后来被小心眼的胡惟庸攻讦,他自己又主动跑回京城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呆着。洪武八年,朱元璋派了胡惟庸探视刘伯温病情,刘伯温吃了胡惟庸带来的药。在三月时朱元璋派人护送刘伯温回乡。

刘伯温回乡后过了一个月去世。关于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猜想。一是说胡惟庸的主意,朱元璋不知情。这个可能性很低。朱元璋当时对群臣监视到什么地步,宋濂和谁喝了一顿酒他都心里有数。况且朱元璋把胡惟庸扶持上位有借机废除宰相制度的重大嫌疑,他对胡惟庸的关注程度肯定要远远超出对宋濂的关注。洪武十三年,涂节揭发胡惟庸谋反,并说他毒杀了刘伯温,朱元璋还曾经审理过此事。涂节说“广洋宜知其状”,朱元璋审问汪广洋,汪广洋回答说“无有”。之后就没有这件事的后续了。二是说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是受到了朱元璋的指使。

这个可能性也很低,不符合朱元璋的一贯作风。因为朱元璋杀功臣从来都是光明正大地赐死或亲手打死,他没有玩过阴的,犯不上为了刘伯温破例吧。况且,看不出朱元璋要在洪武八年杀死刘伯温的必要,没有前后政治事件的对照。刘伯温算是洪武一朝政治上的边缘人物。仕途不顺,胡惟庸拜相后他忧愤成疾。都是65岁的老人家了,在古代算高寿了,因病而死很正常。

【本站原创文章,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】

Copyright © 2019-2024 shaob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19027661号-1